要了解政府的意志,要梳理当地(包括但不限于省、市、区级层面)近三年的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制定和执行情况,基本可以了解干什么获得政府的支持最大、项目最能直接受益、人才最愿意留下来;同时及时与当地分管园区、产业、土地相关的领导进行沟通交流,充分了解领导的意图,投其所好,才能尽可能争取到政府层面的支持。
一旦明确了引进哪个产业环节,未来这个区域内集聚的就将会是哪类产业、哪类人才,园区未来就要吃哪碗饭。在征得政府意见后,园区一定要再认真梳理当地的优势资源,在符合发展定位和政策导向的前提下,选择与周边区域中心城市有差异化的、与当地资源禀赋相契合(当地最好有该行业龙头企业)的、政策环境和生活环境对相关人才有吸引力的优质产业。
委派专业机构对拟选定产业进行调研分析,已属于成熟期后期或衰退期的行业,空有概念、短时间内无法量产的行业,缺乏完整商业逻辑的行业,即使吹得再天花乱坠,也要坚决剔除。
那对比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开放的体制机制和先进的招商理念,各地方政府园区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哪些掣肘因素?
招商引资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但很多园区缺乏人事考核任免权,无法按需求组建合适的园区队伍,更有甚者把调配到园区当成流放,严重影响队伍素质。
在中小城市,项目渠道狭窄已成为招商工作的瓶颈,园区坐商、等商的现象比较普遍,主动拓展第三方市场化招商渠道招引的项目的比例非常低。
由于一些体制机制问题,园区招商工作基本处于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的状态,缺少资源统筹、信息分享、利益共得的协作招商平台,造成部分招商信息资源浪费;同时,招商共享机制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科研创新成果未能与资本、要素资源充分对接,影响了产业化的实现。
同一城市群、甚至是同一城市的不同园区为了吸引更多税源型企业的入驻,往往在相同的领域出台相似的政策,直接导致了园区的同质化竞争;同时,许多园区缺乏与园区自身优势和主导产业有效结合的细分产业政策,对优势产业集聚的带动性不强,直接导致部分园区现有的产业集聚度与其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存在很大差异。
政府为了吸引更多的项目投资以创造税收,往往会在项目审核上放宽审核门槛,导致一些不符合补助政策条件要求的项目也能成功申请到政策性补助,这种情况既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平等竞争,也无法达到政府的政策初衷。
对项目的背景、投资实力等调查分析不足,会导致部分项目实施效果不理想、使用率低或中途停工,给当地的投资环境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招商引资洽谈和合同签订中,存在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现象,对投资方的约束较少,项目供地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部分项目约定开工时间一再拖延,导致项目用地闲置,或者由于各种内外因素影响等推进缓慢;另外在对项目进行后续管理时也有可能出现各部门沟通不畅、整合不力等问题,导致项目即使谈判成功,却由于政策、规划等不能及时落实而迟迟不能推进。
招商引资的过程,就是捕捉项目信息、跟踪有效信息、达成投资协议、推进项目进程、报批项目、项目落地建设的过程,其中首要的是信息来源。捕捉项目信息虽然是难点,但也不是遥不可及。招商工作是一个严谨的工作,不要急于走出办公室,毫无准备地、盲目地在外面乱闯往往收效甚微,要认真做好基础工作和准备工作,广泛联络、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只有我们做有心人、细心人,吃得起苦,静得下心,下得了功夫,才能找到项目。真正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项目信息有时真假难辨。要对信息做一个基本的判断与分析,分清是有用信息还是无用信息、还是值得关注和跟踪的潜在信息、一般信息之后是否隐藏着更有效地信息、信息背后是否隐藏着的更具价值的信息渠道。
再好的项目也要人去洽谈,要深入钻研看懂项目,做到知己知彼,不打无准备之战。要综合权衡谈判筹码,正确把握政策扶持的度。所谓谈判的技巧就是妥协的技巧,让步的技巧。优惠政策是谈判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往往涉及土地、税收、费用等多个方面,因而要采取有节有度,留有余地,步步为营的办法。
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前来投资考察的客商,无论对方是怎样的行业、学历、背景、项目大小。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做到俱到。要在众多的项目信息中,敏锐的发现哪一个是可能投资的重要项目,不能因“一视同仁”而忽略了应该重点关注的有效投资项目。当然这个能力不是短期内就可以练就的,需要长期的历练。
项目能否顺利落户,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能否快速申报、审批,这对项目落户起着决定性作用,招商人员要对整个项目申报、审批流程了然于胸,任何时候都可以解答投资方的问题,协助投资商进行快速、专业的项目申报、审批。在项目最初审报的过程中,还涉及到相关专业知识和产业的法律、法规,需要招商人员刻苦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