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监管不断重锤出击,小到手机广告,大到数据安全的讨论,都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仿佛人人都暴露着,没有隐私。
不知道有没有在意过,微信中的广告越来越多,朋友圈也不只是“朋友”的广告了。
开始出现各种大牌企业的专属广告位,之前可能一周一两条,如今一天三四条都不足为奇,而广告定位刚好又精确到了你的城市。
从什么时候开始,手机开始变得格外懂你,比自己更懂。刚和朋友谈起周末聚聚吃火锅,各色火锅广告信息就出现在了手机里的各种软件中,如此的“贴心”,细思极恐。
长期以来,App广告一直以来都受到各大广告主、流量主以及第三方渠道的青睐,尤其是开屏广告,之所以被众多商家看中,正是因为其独有的强制性、高曝光、100%达到率以及高流量优势,一直被定义为APP广告的黄金位置。
所谓开屏广告,就是依附于APP启动时的缓存页面上,一般控制在5秒内,能有效地给到用户广告信息的传达,即使在没有网络的场景里,广告依旧能够直接体现,纵享丝滑。
根据数据显示,在目前市面上有超过85%的app,其商业营收模式主要都是依赖于广告收入,以内容吸引用户,达到一定流量基础,从而进行广告变现。也正是因为如此,让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向了这个庞大的流量池。
流量为王,盈利至上的营销模式终究容易杂草丛生,工信部不仅出台一系列个人信息保护政策,还对用户反映强烈投诉较多的弹窗信息进行集中整治,并点名百度、阿里、腾讯等68家头部互联网企业。
而这些让人诟病的广告,不只是通过手机App诱导用户点击跳转、弹窗广告难以关闭等,更主要的是不断窥探我们的隐私。
不仅如此,从App的开屏广告,大数据杀熟,到算法推荐,“千人千面”这样的潜规则,让广告如此肆无忌惮。
从去年10月,国家网信办针对手机App弹窗广告乱象,出台首批专项整治名单;到今年8 月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起草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从关乎国计民生的核心数据到挑动公众敏感神经的个人隐私,数据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审视。
在互联网“大数据营销”越演越烈的今天,依靠互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通过用户买家的特征和标签,去匹配相关的产品或者信息,不仅是各种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还有更多的个性化广告信息层出不穷。
几乎可以认为所有大规模科技公司都在利用大数据及信息算法推荐,那些“关不掉”的广告,那些“懂人”的内容,被计算过的信息所消耗的时间,都变成了资本家的资本。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类手机App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手机App接入广告本身并无不可,关键在于相关操作要符合法律规定,毕竟广而告之需要生存,尚且理解,但是如此的贴心大可不必。
《数安法》于9月1日实施,《个人信息保护法》也将于11月1日起正式施行。
大部分情况之下,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都来源于对已有路径的限制。将来,广告可能更需要的是,既兼顾舒适性,还不缺乏愉悦性,更加匹配用户的需求,贴近其价值取向,才能真正实现平台和用户的共赢。
禾获仁,专注园区产业落地,专注企业入驻,让需求与需求有效撮合,让园区,合作商和企业,三方实时对接。
如有疑问,欢迎继续咨询服务专家:在线咨询
您也可以拨打我们的服务热线:400-822-0128